秦皇岛益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义宝:致
秦皇岛益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义宝(右二)与记者合影 夏彬彬 摄
65岁的魏焕柱老爷子越想越憋屈:因为家事闹了点矛盾,他被自己哥给“熊”了,这么一大把年纪,竟然还挨了两巴掌。
他急冲冲赶到“幸福堂”,一见着杨义宝就说:“义宝,这事你得给我撑腰。”
耐心听完情况,杨义宝拍拍老爷子的肩膀说:“放心,交给我了,不能让你受气。”
杨义宝今年53岁,个子不高,看起来很随和。在卢龙县石门镇东阚村的“幸福堂”,30多位贫困老人有了大事小情,第一个就会想到找他做主。他就像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长”,不但管着老人们的吃穿住行,还得护着老人们“不受欺负”。
其实不仅是“幸福堂”,在东阚村和邻近几个村庄,谁家有点难处,也都少不了杨义宝操心。妻子笑话他,就是个“千家使唤的二小子”。
人生往往会呈现很多面,杨义宝也同样。
一面是不愿向命运低头,从穷山沟里一步步打拼出来的成功企业家;一面是哪儿有难处哪儿到,“千家使唤的二小子”。
哪一面的人生,更加精彩?
●当年的穷小子
要让乡亲都过上好日子
在杨义宝的记忆里,有一幕永远那么清晰。
山路沟沟坎坎,两个瘦小的身影结伴而行。肩上的行李和四周贫瘠的大山,似乎压得他们喘不上气来。
这是升入高中的第三个月,因为交不起每月6元钱的伙食费,学习成绩很好的杨义宝却只能选择退学,和同村的贾兵顺一起背着行李离开校园。
那一天的山路,好长。走一路,哭一路。
“义宝,咱会一直这么穷吗?”
“不,我一定要走出大山,让家乡变个样,让大伙儿过上好日子。”
贫穷,这是大山留给杨义宝年少时最深的烙印。时至如今,他依然时常提及那天。这让他自省,永远记得自己是个山里走出的穷娃,记得当年许下的心愿。
在清贫的日子里,母亲成为影响杨义宝一生的榜样,“交些朋友种些地,帮人等于帮自己。” 母亲的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受用一辈子。
高中退学后,杨义宝到了秦皇岛市区工地打工,每天常常干十几个小时活,有时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尽管非常辛苦,可他用挤出来的业余时间读完了技工班,学了园林绿化。
有人挖苦,园林绿化都是女人去学,你一个大小伙子学啥!他笑笑不做声,心里却有着自己的盘算:这行业肯定有发展。
打了几年工,杨义宝的心“野”了,总想自己干点啥。恰好村里有个塑料包装厂和一个地毯厂要承包,他一股脑都承包下来。
头脑灵活,肯吃苦。工厂干得红红火火,两年多就赚了四五十万。杨义宝又折腾上了新项目。
妻子说:“咱这么有钱了,还干啥,别挨那累了。”
他说:“不中,我还得带着村里的百姓一起致富。”
然而,现实总是不如理想丰满。生意好了没几年,市场行情突然转入低迷,杨义宝不但赔光了辛苦打拼来的资产,还落了30多万元饥荒。
在镇里当了两三年经济助理,心有不甘的杨义宝再次创业。他来到秦皇岛市里,干起自己精通的园林绿化。
“战胜内心的自我,执着去干,就会有收获。”干活踏实,人仗义,讲诚信,他的业务越来越广,生意越做越大。
事业成功了,还在城里买了房,可杨义宝心里总惦记着生养他的那个小村庄和淳朴的乡亲们,总还记着年轻时的心愿,要让乡亲们的日子都过好。
于是,在外打拼多年,早已过上富足日子的杨义宝,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从城里“逆流”重回农村,摆弄起了土坷垃。
●回乡当领头羊,要把小山村变成世外桃源
山多地少,这么多年穷得叮当乱响的东阚村该怎么发展?怎么致富?杨义宝深思熟虑,早有打算。在他眼里,环绕的群山和依傍的滦河,都是村民致富的希望。
2012年,杨义宝注册成立了益通农业公司,以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开发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度假综合发展为方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合作方式打造规模化特色农业。
“山顶松柏戴帽、山中核杏缠腰、山脚种养环绕”这是杨义宝请专家考察设计的荒山立体开发模式。他带着员工们一起上山种树。
现在,益通公司已流转连片荒山和零散农田1.6万余亩,实施了林果种植、畜禽养殖、设施农业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开发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项目,吸纳300多名村民就业,带动了周边800多户种植户和近500户养殖户,村民致富增收已超千万元。
东阚村的乡亲们富了,大家不但可以获得土地承包金和红利,还可以来公司上班挣工资。有的小两口在公司上班,一年就能收入六七万元。不止东阚村,周边近10个村庄上千户农户也从中受益。
当年的心愿,现在都实现了吗?在杨义宝心里,蓝图刚刚展开。
“建设集农业示范推广、农业培训中心、科普研发、观赏、生活体验、有机绿色产品开发等多个功能区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建造富有特色、具有农林氛围、生态意境的农林景观,打造综合性服务园区。”
果木郁郁葱葱,轻舟随波荡漾,林深幽静,曲廊环合,昔日贫穷的小山村,正走向杨义宝心中描绘的“世外桃源”。
●小村庄大变样,有他在背后的无私支持
“当年还是穷小子时,义宝就仁义,这些年富了,为大家做了更多好事。”
“村里变化这么大,他可是出了大力。”
在东阚村,提起杨义宝,村民们都会发自内心地夸上几句,
一条条水泥路宽敞笔直,甚至安上了路牌;花红草绿、路灯明亮;村民悠闲地在凉亭里聊天、在广场上跳舞……东阚村的美丽整洁,会让初访者不禁感到惊讶。
但从前的东阚村,并不是这般美丽。那时村里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每到雨季,洪水经常在村中肆虐,道路泥泞难走,垃圾遍地,小商小贩进村卖货都会皱起眉头。
杨义宝决心要帮助大家改变村庄面貌。
为制服“水老虎”,他专门聘请水利技术人员设计,投资修建了1800米长的泄洪渠,同时配套修建了8座高标准的便民桥,彻底解决了汛期村民的出行难题。
他雇来装载机、挖掘机、卡车,用了1个多月时间,将上百吨垃圾全部清走。还购置了三轮车,聘用了保洁人员,实现了村里垃圾清理常态化。
投资400多万元建了新村民中心和新“幸福堂”;他还建了老年活动中心、两个文化休闲广场,硬化了多条道路,栽树种花、安装路灯,新建卫生室……
“村里这几年干成了不少实事,多亏了杨义宝这个经济后盾,他让我们班子很受教育,大家没有理由不为老百姓多办事、办好事!”东阚村书记杨立波很感慨。为了建设家乡,杨义宝先后投入了3000多万元。正因如此,才让东阚村成了全县乃至全市、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样板村。
“我是一个从山里走出去的人,有钱了,不能忘记家乡。这里是生养我的地方,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我心里舒坦。”杨义宝的话轻描淡写。
●乡亲们有困难,他都当做自己家的事儿
“有困难,找义宝。”这句看起来俗气的套话,在东阚村村民心里,可是实打实的。这家看不起病,那家上不起学,甚至谁家娶媳妇拿不出礼金,他都当做自己家的事儿,主动伸出援手。
看到一些贫困老人无人照顾,日子过得不易。他建了个“幸福堂”,把东阚村及附近三个村的30多位贫困老人和残疾人都养了起来。
这几年,杨义宝先后资助了11个癌症家庭,不光掏钱给人治病,还帮各家盖上新房,“我想让他们在有生之年过过好日子,感受社会的温暖。”
他先后资助了100多名贫困学生,还出资为阚各庄小学添置教学器材;在学校设立奖学金,鼓励教学成绩和学习成绩突出的师生。
提及杨义宝为大家做的好事,村民们用“数不胜数”来形容。多年来,他捐出的各类款项达到五六千万元。
“个人富了不荣耀,自己趁个金山银山有啥用?人必须得有信仰,有追求,只有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奉献,这才是做人的基本。”
这就是杨义宝的精彩人生。就像他对自己的定义:一个不太成功的农民,一个不太专业的商人。但是,心里装着别人。
■记者手记
多一些杨义宝式的“乡贤”
杨义宝在东阚村,就如同一个“乡贤”。
带头致富,有能力;善恶分明,有威望;土生土长,心系乡梓,有家国情怀。正因为生于斯,长于斯,他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业,才赢得了乡亲们的信服和拥戴。
很多大事小情,村民都愿意找他来拿主意,他也愿意帮这个忙。因为他要做的,不只是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还要维护一个村庄淳朴善良、互助互敬的民风。“付出才有尊严;帮助别人是最大快乐。”好事带头做,他的价值观为村民和当下很多富人做了榜样;歪门邪道的事,谁做了,他第一个不答应;他不是党员干部,却常督促党员干部,我一个群众能做到这样,你们该怎么做?
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乡贤”,才使现在的东阚村更显富足文明。
走共同富裕之路,走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振兴,并不仅是收入的提高、物质的改善,而是一个全方位的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有更多杨义宝式的“乡贤”出现,用对故园山水的深刻了解,为家乡找到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用率先垂范的行动和影响力,引导好家风、好民风、好村风的涵养;用世代延续的努力,扎根乡里,建设美丽乡村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