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实力存在巨大差距?差距到底有多大?
由于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在快速进步,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以我们常说的“漫长的道路要走”“巨大的差距”的真实含义其实每一年都在发生变化。
“我们和美国还有巨大的差距”,这句话在1978年说,在1998年说,和在2018年说都是可以的,但是背后的含义却已经完全不同了。
如果在以前,这个“漫长的道路”和“巨大的差距”是100年,那么经过中国的不断努力,已经从100年减少到80年,减少到50年,减少到30年,20年...
那么今天,这个“漫长的道路”究竟还有多久呢?
就经济总量而言,全球绝大多数机构的推算,不管是各种投行,证券公司,还是国际组织,还是各国学者,基本上中国经济实力赶超美国的时间都在2025年前后,有的认为更早,有的认为更晚。2025年这个时间算不上遥远,大概7年左右,这个没有太大疑问,因为和经济实力相关的工业产值,发电量,货运总量,进出口贸易,中国现在就已经超过美国了。
而我国科技实力,也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投入资金的加大而水涨船高。
近几年中国科技产出基本可以说处于井喷状态。
2017年11月14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在线公布了全球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通过对近11年(2005-2015)被收录的全部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排名在前1%的论文被定为该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一共筛出13.4832万篇。
相应地,这些论文的作者则入选该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全球总共3538人次入选,中国有249人次入选,增速是最快的,达到了41%,总人次位居世界第三。
这么一看,美国高被引科学家人次是1644人次,是中国的7倍。
当然这个数据虽然是2017年公布,但是用的是2005-2015年的数据,这十年里面中国的数据肯定是前低后高的,如果只看2017年的话肯定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但是两三倍应该还是有的。
我们再看中国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7年11月发布的数据,统计各学科论文在2007—2017年10月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
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69976篇,仍居第一位;
英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25880篇,居第二位;
中国高被引论文为20131篇,世界第三,占世界份额为14.7%,数量比2016年增加了18.7%,继续保持最快的增速。
美国是中国的3.5倍,当然这是2007—2017年的十年数据,由于我国科技产出是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因此单看2017年肯定就不是3.5倍了。
如果再看另外一个更近的数据:热点论文。
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注意是千分之一,我国2015-2017年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25%。
和科研产出井喷对应的,是我国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2013年我国全国R&D投入是11846.6亿元,2017年是17500亿元,四年增长47.7%,稳居世界第二位,按照去年6.75的汇率计算,就是2592.6亿美元。
那么美国一年对科技的投入是多少呢?2016年美国R&D投入占经济总量的2.744%,而当年美国GDP总量为18.57万亿美元,这样折算美国当年科技投入是5095.7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的大约2倍。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很容易看出,科技的产出和投入基本上是呈现正比的关系,投入的资金越多,则科技实力越强。
中国的科技实力什么时候超过美国?
非常简单,到对科研的投入总金额超过美国的那一天,赶超时代就来了。
就目前来看,2025年实现经济总量超越,那么科技投入总额超越应该在2025-2030年之间,科技产出比投入会有一定滞后性,科技投入超过美国后,产出会在随后几年超过。
我们每一年都在说“巨大的差距”“漫长的道路”,但是也要知道,每一年这个“道路”和“差距”都在不断变小。
而全面赶超的时代2030年距离今天仅仅是12年而已。
2
中国并不是什么领域都落后,中国也有领先世界的地方,如果看每年中国的十大科技进展,就会发现很多都在全世界的最前面。
中国的科技实力再差也是世界前几位,可以说全世界98%,甚至99%的国家科技实力都落后于中国。
很多中国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击败发达国家同行,例如锂聚合物电池的ATL,安防的海康威视,比特大陆的矿机芯片,万华化学的MDI,巨石集团的玻璃纤维,都在各自行业击败欧美日巨头登顶世界第一。
像巨石集团这种在国民中不知名的企业,和另外几家中国同行一起占领了全球大部分玻璃纤维市场,近乎垄断。该公司2017年的净利润率高达24.86%,比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都高,堪称制造业典范。